2017年春期实验室管理工作检查情况通报
根据工作安排,在春学期教学工作结束后,实验设备处于2017年6月22-23日对我校7个系(部)所属的13个专业实验(实训)室(平台、中心)的管理工作情况进行了检查。检查的主要内容:一是实验室安全制度建设及落实情况;二是实验耗材的保管、领取、使用及结余的登记和记录情况;三是实验仪器设备(含大型设备)和低值耐用物品的使用状况等。并在检查结束后将情况与各系(部)负责人进行了通报和交流。
一、总体情况
从检查的情况看,各系(部)领导都比较重视实验(实训)室的管理工作,各专业实验(实训)室也能够具体落实相关管理规定。本学期以来,各系(部)、各实验(实训)室以省教育厅关于高校实验室安全检查为契机,以建立健全实验(实训)室各项管理制度为抓手,不断强化实验(实训)室的各项管理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1.实验(实训)室管理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大部分系(部)都建立了以系(部)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的责任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了《实验室管理规定》、《实验室主任职责》、《安全员工作职责》、《危化品(废弃物)管理规定》等一系列管理制度,
除此之外,有的系(部)还结合自身专业实验室特点,制定了一些操作性强的制度,如《仪器设备操作规范》等,并大都实现了张挂上墙。
2.应检的耗材提前汇总,准备充分,资料翔实。各实验(实训)室多数能够按照入库、领用记录、实验使用记录、实验项目等检查要求将应检材料进行了分类,以便于检查查阅。基础医学部机能实验平台将实验记录本和设备使用记录本分类、分班归档整理入盒,做到整齐有序;外科实训室、护理实训室、眼视光实训室、影像实训室自创《耗材使用情况统计表》,对本学期耗材使用情况进行汇总统计,使得账目登记完整清晰,一目了然。
3.实验耗材在入库、领取、使用、结存各环节的登记、记录,清晰规范,明显好于2016年秋期的检查情况。多数实验(实训)室都能根据要求,逐项登记,各责任人逐项签名,实验耗材的领用记录和使用记录对应,库存和结余数量账物相符。
4.易燃、易爆、危化品和危化废弃物的管理进一步规范。各实验(实训)室建立了危化品(危化废弃物)管理制度,明确了安全员,规定了使用流程,确保危化品(危化废弃物)的使用安全。药学实验室和分子生物实验室建立了危化品和危化废弃物仓库,指定专人负责危化品和危化废弃物的管理;护理实训室专门制作了各类危险品的警示标识和标牌。
5.各实验(实训)室的仪器设备(含5万元以上设备)和低值耐用物品账物相符,各使用人对仪器设备的存放地、完好率、使用率等基本状况清晰。
二、存在问题
1.系(部)管理的责任意识需要进一步增强。检查中发现,系(部)、实验(实训)室、教师的三级管理责任体系普遍存在着一定的“棚架”现象。除医学基础部与实验室、实验教师签订了《实验室安全责任书》外,其它各系(部)均无签订相应的目标责任书,也没有对学生实施系统的安全教育。
2.实验耗材的使用环节有待进一步加强规范。个别实验室对所购耗材入库单据保存不够完整;每次实验课所用耗材登记不全,甚至有时没有登记;还有的登记不规范,特别是具体用量没有填写,造成耗材用量不清,从而导致账目不清,存在廉政风险。
3.部分实验(实训)室的大型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没有上墙。
4.部分实验室的危化品管理制度没有张挂上墙,存放地没有明显标识,使用流程(流向)不够规范。
三、整改建议
1.系(部)主要负责人应注重对实验(实训)室管理责任的逐级落实,主动组织、检查、督促实验(实训)室的管理工作,明确各级责任人的工作职责;与各责任人签订必要的目标责任书,强化责任意识。
2.对于实验耗材的使用登记,按照设备处下发的登记账表和实验室记录本的内容要求,对耗材的入库、领取、使用、汇总统计等进行认真学习,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把实验(实训)室耗材登记和危化品的登记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3.对易燃、易爆、危化品(危化废弃物)的管理,各实验(实训)室应进一步进行排查,要有相应的警示标志和标牌,管理制度要张挂上墙,要做到常态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确保无安全事故发生。
实验设备处
2017年6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