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秋学期实验室管理工作检查情况通报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我校实验(实训)室的管理工作,了解和掌握实验(实训)室管理的运行情况,查找存在的问题,总结提升科学化管理经验,实验设备处根据工作安排和校领导的意见,于2018年1月15日至19日对我校7个系(部)所属的13个专业实验(实训)室(平台、中心)的管理工作情况进行了检查。之前,7个系(部)根据实验设备处的通知进行了自查,并写出了自查报告;检查中首先听取了各系(部)关于2017年秋学期实验(实训)室管理工作情况汇报,查阅了各系(部)制定的关于实验(实训)室安全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和《实验室安全记录薄》,核查了秋学期的实验耗材和低值耐用品的出入库账目及《实验室耗材使用登记簿》,查阅了《实验仪器设备使用记录薄》和《仪器设备维修登记簿》,核查了各系(部)当年购置的仪器设备登记入账情况。检查结束之后,即时向各系(部)反馈了检查情况,并就实验室管理工作与各系(部)进行了交流。本着相互交流和借鉴学习的目的,现将检查情况通报如下:
一、典型表现
从检查的情况看,各系(部)对实验(实训)室的管理工作都有不同程度的加强和深化,比较重视制度化建设和运行管理,加强安全教育和责任制的落实,从而使规范化和科学化的管理不断得到加强和提升。与以前相比,实验(实训)室的管理工作在整体上有明显提高,其典型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领导重视,态度端正医技系和卫生管理系的系领导、教学办、教研室、实验(实训)室的领导人员和临时负责人全程参加自查情况汇报会、检查过程和反馈会,对检查组指出的问题整改态度诚恳,责任明确,方向正确。
2、材料详实,逻辑完整护理系根据重点检查项目,将实训中心所属各个实训室的应检材料全部收齐后进行分类,整理归档入盒列出目录,做到整齐有序,方便检查;从《实验室安全检查记录薄》、《实验室耗材使用登记簿》等记录的笔迹和字体可以看出,每次实训课都按照要求做到了登记;从实验耗材的入库帐、出库帐、结余帐同《实验室耗材使用登记薄》的对照来看,做到了账账相符。药学系的耗材帐目管理也基本达到标准化要求。
3、完善制度,规范管理护理系根据教务处和设备处提出的12项实验(实训)室基本制度目录,修定和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并将管理制度和仪器设备操作规程以及教学方面的其他制度等统一装订成册,印发至每一位任课教师进行学习。还有不少系(部)的制度也已制订完毕,正在讨论修订之中,待定稿后统一印刷发给每位教师。
4、创新方法,提升效率护理系不仅建有设备总帐,而且按照实验教师负责管理的房间,将该房间配置的仪器设备也登记在《仪器设备使用记录薄》和《仪器设备维修记录薄》内,这样有利于核对设备账目和实物管理,提高学期和年度核对设备的效率。
二、主要问题
1、责任意识需要进一步加强。部分系(部)、实验(实训)室、实验课老师的三级管理责任存在有一定的“棚架”现象。从《实验室安全检查记录薄》、《实验室耗材使用登记簿》《仪器设备使用记录薄》的登记、记录、签名情况看,有代签和集中签名的现象;座谈中了解到,部分实验课教师对履行管理职责有一定的抵触情绪。
2、实验耗材账目管理需要完善和规范。实验耗材的顺位帐是入库帐、出库帐、使用登记和库存帐,逆位帐是使用登记数量相加即出库数量,和库存数量相加等于入库数量。检查中发现,部分系(部)还对账理不清,特别是出库登记和《实验室使用耗材记录薄》的关系不明白,导致最后的汇总不一致;有的系(部)在检查时还没有汇总,不知道咋汇总;有的系(部)仍有少数实验室对实验用耗材数量没有登记,导致无法汇总。
三、整改建议
1.系(部)主要负责人应注重对实验(实训)室管理责任的逐级落实,主动组织、检查、督促实验(实训)室的管理工作,明确各级责任人的工作职责;加强对师生的安全教育,强化责任意识。
2.系(部)主要负责人应对“三薄”的登记记录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梳理,并完善记录。对本系(部)的教师特别是跨系(部)上实验课的老师提出明确规范的要求,主动配合实验(实训)室把相关的登记、记录工作做好。
3.进一步规范《仪器设备使用登记簿》的记录。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应每台配一本《仪器设备使用登记簿》;对于非大型精密设备,如果房间内配置的是同一类设备,可按一个房间配一本《仪器设备使用登记簿》;学生签名应按实验小组使用一次登记一次。
4.规范《仪器设备维修登记簿》的记录。应如实详尽登记维修情况,“故障现象”应记录故障的原因,“维修情况”应记录维修的项目和内容;对于大型设备或重要设备的日常维护应及时记录在内。
实验设备处
2018年1月24日